佟彤:“官不聊生”应成常态

2013年02月18日14:57  北京晨报

  对于一个健康发展、以人为本的社会来说,官员的辛勤、谨慎甚至紧张则是社会清廉、公正、有序的标志。

  春节长假后第一天,《人民日报》率先报道了多地政府机关到岗情况,在党报上报道政府机关的出勤,这还是第一次,这次报道的出现再次表明,随着“十八大”逐项精神的落实,“官不可聊生”将是未来的常态。

  春节长假之后,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需要有段时间缓冲,特别是上班的前两天又是周末,即便有倒休的规矩,但绝大部分百姓肯定没有期待能在这两天里,政府部门能按常规办事。党报的探访得来的结果让人满意,大部分机关都按时到岗,这一点,与“十八大”精神中,对为官者的严格管理不无关系。

  很长时间以来,人们对部分政府机关办事效率低下多有不满,以至于一次办事的正常效率都能成为新闻。其实,政府机关办事效率低下就是浪费,就是渎职,更重要的是,作为主流人群,政府部门的行政作风,反映甚至引领了一个社会的风气和氛围,此次报道之后,节后的按时到岗这件事,会在很长时间里坚持,以前存在类似问题也会随之解决,“一杯茶,一张报”之类的上班模式,也注定成为“过去式”,毕竟媒体给民众做了监督的示范。

  “十八大”之后,对官员的贪腐监督,对工作作风的务实管理一直是重点,随之而来的,我们看到了公务车、公务宴,公务消费等的管理在加强,各种官员的腐败事件被一一揭开,查处,对为官者的职责监管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严格阶段。去年,已经有地方部门要求干部每天到岗后,先上网进入“勤廉评价系统”,点击“百姓心声”栏目,查看网民反映的问题以及对自己的勤廉评价情况,各级官员的工作状态在那里都呈现“透明”状态,百姓可以随时监督……官职成了“高危职业”,甚至有了“伴权如伴虎”的危机感,这些都是民众期盼的。

  以前形容社会动荡,政府无能,民众因此生活艰辛时,我们常用“民不聊生”这个成语,民众作为社会的大多数,他们的生活窘态就是灾难社会的典型指证。对于一个健康发展、以人为本的社会来说,官员的辛勤、谨慎甚至紧张则是社会清廉、公正、有序的标志。台湾学者龙应台曾经说过:“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是‘官不聊生’。权力越大,责任越大,所以可能辜负的人越多。有权的人要慎重,要谦卑,要随时随地检查自己……” 在未来,这应该是常态。

  佟彤

分享到:

猜你喜欢

换一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新闻习近平:发展公共交通治理雾霾
  • 体育NBA-詹韦62分热火擒湖人 书豪6犯火箭负
  • 娱乐各地春晚精彩回顾 赵本山收山作
  • 财经日媒称中国外贸首次超美国成世界第一
  • 科技传苹果正测试腕表类智能设备
  • 博客唐师曾:庄则栋逝世 庄则栋最后一篇博客
  • 读书真实战斗力:朝鲜军事实力大公开(组图)
  • 教育超七成年轻人认不全亲戚 统称叔叔阿姨
  • 育儿深圳白领月薪低于4千不如回家做保姆